0%

最近在处理线上问题时,我遇到一个与 gRPC Metadata 相关的困惑。起初,我以为在 gRPC 请求中,metadata 中相同的 key 会发生覆盖,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相同的 key 并不会覆盖前一个值,反而会形成一个数组,就像 HTTP header 的设计一样。这一现象在初次遇到时并不明显,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原理,我决定深入源码进行分析,最终发现了其中的细节并排查出了导致问题的根源。

在Go语言的世界里,有很多被戏称为“黑魔法”的技巧和特性,它们超越了常规的开发范畴,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控制力。从使用unsafe包进行内存操作,到利用reflect包进行运行时类型检查,再到使用cgo与C语言进行交互,这些技术都在特定情况下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

然而,在这个被熟知的黑魔法所充斥的世界中,还存在着一些鲜为人知的高级技巧,它们虽不为大多数开发者所熟知,却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展现出了强大的威力。本文将带领你进入Go语言的神秘境地,探索编译劫持与隐形链接这两种高阶黑魔法的奥秘。

代理模块作为最外层的关键组件,统一处理外部HTTP请求、调用底层模块进行gRPC转换,并返回HTTP响应。本文将详细介绍代理模块的设计理念、核心功能和实现细节,以构建一个高效、稳定、可扩展的代理服务。

编解码模块是系统的关键模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承担着将HTTP请求和响应与gRPC消息格式之间进行转换的任务,确保了请求能够顺利地传递到目标服务并返回结果。本文将详细介绍编解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以及如何处理转换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和挑战。

在构建高效、可扩展的后端服务体系中,路由模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负责接收前端请求,并根据请求中的信息,精准地将请求导向到相应的后端gRPC服务。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设计并实现一个稳健、高效的路由模块,以确保请求能够准确、快速地到达目标服务。

在上一篇博客中,我们介绍了将HTTP请求转换为gRPC请求的总体设计思路,讲述了实现代理所需要的基本模块。然而,实现这一设计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技术挑战是如何在不知道具体gRPC服务定义的情况下,动态地调用这些服务。这正是本篇博客要深入探讨的内容——利用gRPC的反射机制实现动态服务调用。

通过引入gRPC反射,我们的代理服务将能够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它不仅可以处理已知的gRPC服务,还能在遇到新的、未知的服务时,通过反射机制动态地获取服务定义并进行调用。这将极大地增强我们代理服务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

接下来,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gRPC反射的基本概念和用途,然后通过具体的代码示例详细展示如何利用反射机制实现动态服务调用。让我们一起进入gRPC反射的世界,探索其为我们带来的无限可能。

在当前主流的微服务架构中,许多公司选择使用gRPC协议作为内部通信机制。然而,在与外部系统进行交互时,HTTP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协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常见的解决方案是采用grpc-gateway或其他网关自带的插件进行协议转换。但是,这些方案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痛点:每次更新服务都需要手动更新proto或pb文件,并重新配置网关,这给开发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个不依赖于proto文件、能够动态感知gRPC服务的插件,以简化这一流程并提高开发效率。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的背景、现有解决方案的局限性,以及我们所期望的理想插件应具备的特性。

上一节我们了解到了weavelet,envelope之间的通信,以及babysister是如何管理各个component,weaver命令多进程部署是如何工作的。 weaver支持开发者去实现部署,可以利用它去实现指定副本的多进程部署(weaver自带的命令默认副本数为2个),多机器部署等等,下面,我将介绍如何去实现自己的部署应用。